在許多人的心中,家鄉,老是夢縈魂牽。
“夜來幽夢忽還鄉”“此心安處是吾鄉”“此身如傳舍,何處是吾鄉”……家鄉,亦多次出目前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詩詞里。
四川眉山,蘇軾的家鄉。唐宋散文八大家中,蘇洵、蘇軾、蘇轍三人出自這里。他們的故居三蘇祠成為歷代名人雅士、書生墨客拜謁的文化圣地。
△2025年6月8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在四川省眉山市先后察訪了東坡區太和鎮永豐村、三蘇祠,了解當地推進高尺度農田建設、加強糧食生產、推動村莊振興、做好疫情防控、保衛歷史文化遺產等場合。
6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走進眉山三蘇祠,了解三蘇生平、重要文學功績和家訓家風,以及三蘇祠歷史沿革、東坡文化研究傳承等。
“我們從哪里來?我們走向何方?中國到了今日,我無時無刻不叮囑自己,要有這樣一種歷史感……”十年來,一次次觸摸歷史,一次次尋訪古跡,習近平總書記身體力行,強調要深入了解中漢文明五千長年發展史,把中國文明歷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動全黨全社會增強歷史自覺、堅持文化自信。
十幾天前,總書記在主持中心政治局第三十九次團體吸取時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漢文明的聰明結晶和精華所在,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
根,基本。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基本。在浩如煙海的五千年文明史中尋根溯源,習近平總書記有個生動的比方——“中漢文化滲入到中國人的骨髓里,是文化的DNA。”
根,基礎。中漢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現代中國文化的基礎。習近平總書記曾自豪地說“五千長年文明史,源遠流長,而且我們是沒有斷流的文化。”“一定要通過吸取樹立對五千長年文明的自豪感,樹立文化的自信、民族的自豪感。”
根,根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在山西平遙古城,習近平總書記說“歷史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不僅屬于我們這一代人,也屬于後代萬代。”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基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也是我們活著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基礎。
△2025年10月15日,小朋友娛樂城送點數網站在“砥礪奮進的五年”大型功績展上用手指滑動屏幕,與故宮里的“文物”互動。
2025年9月至12月,北京展覽館,“砥礪奮進的五年”大型功績展在這里舉辦。
置身于以“文化”為主題詞的第四展區,首要映入眼簾的,是習近平總書記的一段發言——
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持久生存的魂魄。唯有精神上到達一定的高度,這個民族才能在歷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奮勇前進。在幾千年的歷史流變中,中華民族也曾遭遇無數艱難困頓,但都挺了過來、走了過來,此中一個很主要的理由便是世世代代的中華兒女培育和發展了獨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漢文化,為中華民族降服難題、生生不息提供了強盛精神支撐。
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也需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2025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察訪時指出,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性轉化、創造性發展,以時代精神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
“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周雖舊邦,其命維新”“道法天然,天人合一”“大路不孤,天下一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聰明和精髓,浸潤在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的方方面面。
“假如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麼中國特色?假如不是中國特色,哪有我們今日這麼勝利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途徑?”
在九曲溪註冊送體驗金畔的朱熹園,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我們娛樂城新遊戲試玩報告要特別珍視發掘中華五千年文明中的精華,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把此中的精華同馬克思主義態度觀點想法結合起來,堅持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途徑。”
△2025年1月26日至2025年5月4日,“何以中國”展覽在北京故宮博物院文華殿展出。